Uber司機收入是怎麼樣,為什麼UBER是一個騙局? 影片分析給你聽
被抽成25%、營業稅或費用8-10%、所得稅由司機自已繳、車輛貶值折舊、維護費、輪胎及消耗品、註冊、行費、掛牌、燃料費,都是由Uber司機自已負責,該影片指出Uber司機在美國的收入比最低工資還低。Uber司機本質上就是參加一個貸款計畫,
司機先領到譬如1萬元貸款,然後由這一萬元去支付包括稅金、油費、維修、折舊等費用,Uber公司最喜歡這些只看到現金的司機了,不知道其他癮藏成本,到最後可能是做白工,如果買車想賺錢的,可能還會掉進「負債陷阱」,甚至破產。
美國前勞工部長:共享經濟是瞎話!它創造了新形態的「奴役制度」
美國前勞工部長在《獨角獸與牠的產地》書中說:共享經濟是瞎話!它創造了新形態的「奴役制度」 。共乘汽車服務業者Uber節省成本的做法是,把司機歸類為獨立承包商。Uber堅稱司機偏好這種模式,因為享有更多自由。Uber和其他共享經濟業者創造了新型態的奴役制度,孕育出一群領低薪、沒福利的下層「類員工」(quasi-employe es)。美國前勞工部長賴克(Robert Reich) 2015年6月在臉書貼文表示:「共享經濟是瞎話,已經成為『 共享餿水』(share the scraps)經濟。」
http://about.storm.mg/article/302589
我們認為共享經濟會變成「奴役制度」 、「惡魔經濟」、或「共享餿水」,主要就是抽成制度造成的。因為抽成制度, 引誘很多貪心的投資人,願意大量補貼取得市場,達到規模後,就會想盡辦法拉最便宜的司機,用更低成本本的司機取代高成本的司機,進而提高抽成數,提高司機成本,其過程就是用源源不斷的無照司機取代有照司機,用兼差取代正職,新司機取代老司機,美國紐約uber司機被壓榨到自殺,英國司機受不了罷工,澳洲Uber征服雪梨的這一天,好多人半夜睡在車裡面,這就是污步共享經濟的苦果。
由於物價上漲,台北市計程運價起程由70元調整為85元(里程維持1.25公里),延滯時間計算基準為車速每小時5公里以下,由累計每80秒5元調整為每60秒5元。
111年3月10日台北市計程車運價會議精算燃料、附屬油料、車輛折舊、輪胎消耗、維修費用、行車附支、管理費用、保險費用、雜項等九項成本佔了車資的40%,而司機薪資只佔了車錶車資金額的60%。
九項成本中最主要的燃料、附屬油料、車輛折舊、輪胎消耗、維修費用都與行駛公里數成正比,很難用公里數跑越多,將成本平均下來。Uber司機的開銷比一般司機大很多,是顯而易見的,Uber司機成本跳升到65%(行車本40%+Uber25%),司機的薪資只剩35%。
同樣跑一趟車,車資金額1000元,計程車司機實際薪資是600元,但Uber司機的薪資只有350元。Uber司機如要賺到同樣的錢,就必須比一般司機多跑600/350=1.71倍的里程數。這是很可怕的負擔,也是Uber司機容易忽略的事實,這1.71倍的里程數,也代表Uber司機的勞力、體力與精神耗損是一般司機的1.71。
Uber司機可能以為營業時間沒有1.71倍那麼長,但是他忘了油料、車輛折舊、消耗、維修及車禍率就是提升了1.71倍,這些都是跑不掉的沉默成本。Uber司機看到的是表象,營業時間沒有提高1.71倍,但是里程數就累積在哪裡,車輛損失要等到報廢才知道。同樣的,體力與精神耗損也是1.71倍,也要等身體大修時才知道。同時發生事故的比例隨著過勞,至少增加超過1.71倍,讓Uber司機提早出現工作倦怠燃盡(burn out) 退出市場。
根據國外的研究,Uber司機 的運作模式就是在透支未來的身體,等同只是把錢先借出來現在用,還是要還的。等到司機看到還貸的現實,不得不離開市場。
開計程車要賺到錢,絕對不是一天連續開16小時,而是細水長流,才能讓身體健康,又快樂賺錢。為何很多司機不需要靠車隊可以跑40年車養家活口,但是跑Uber沒幾年卻要退出市場? 除了Uber抽25%造成司機期來看賺不到錢外,Uber司機沒裝車錶,造成司機無法自主營業,只能一輩子當Uber奴隸。計程車在稅法上是自營事業,但Uber司機關掉司機App,就不能營業。